一、前言
每一種建築樣式,都是一種對幸福的理解
除了幫我們遮風擋雨,建築也邀請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
透過建築,我們看到理想的人生。
建築物以及我們在房屋內陳設的物品,對我們的影響其實超乎想像。
我們希望建築能平撫我們的心緒,或激發我們的活力;
發揮隔離的效果,或塑造和樂的氛圍。
也期待建築能保存歷史與記憶,甚至象徵未來。
本書作者狄波頓由使用者角度出發,提出人們為什麼會重視建築,並以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從生活中最細微的物事,到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內容包含建築物的外觀、室內的裝飾與陳列、建築的沿革、建築的要素、建築所要表達的意境,有趣地探討人類對建築居所的不同喜好,也用擬人化和隱喻性的意義,帶領我們從建築的角度去探索人生價值,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住家、街道,以及你自己。
壹、建築的重要性
建築不僅能夠遮風擋雨,也為人帶來心理上的屏障。關於建築的議題的嚴肅性、道德價值以及成本代價,都曾經受到許多質疑。世界上許多才智之士對裝潢設計都不屑一顧。他們認為只有形而上的事物才能為人帶來滿足。
|
建築物能夠鮮明呈現出理想中的自我。 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餐廳,徒艮達特宅,布爾諾,1930。 |
對於建築我們似乎抱持著兩種相左的意見,一方面冀求超越於感官之上,讓自己對週遭環境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則亟欲確認我們的棲身之所和自我認同之間無可磨滅的關係與影響。
我們重視建築,原因是我們認為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成為不同的人-並且因此認定建築物能夠以鮮明的方式呈現出我們理想中的自我。
建築物對人心的影響力並不穩定,而且經常也難以表達,因此在資源的爭取上,總是敵不過實用的考量。美麗的房屋不僅無法保證為我們帶來快樂,也可能無力提昇住戶的人格。建築物也許帶有道德意涵,但卻沒有能力加以落實。建築物只能提示我們,但無法規範我們的行為。建築物只能邀請我們學習蘊含在屋宇之中的精神,卻不能強迫我們,也無力避免自己遭到濫用。
建築物只能以細膩的方式對我們提出忠告。我們如果不予採納,至少不該把自己的剛愎自用怪罪在建築物身上。我們之所以對建築心存懷疑,歸根究柢,可能是因為我們實在無以辯稱建築到底有多大的效用。
每當我們說自己受到一座建築物所「感動」,我們指的其實是一種由對比所造成的、苦樂交雜的感受-一方面是建築所蘊含的崇高性質,另一方面則是令人沮喪的現實世界。我們看到美的事物,而隱隱然認知到蘊含其中的那種幸福快樂其實是人生中的特例,即不免感到心酸哽咽。
|
波提伽利,《聖母與聖子以及八位歌唱的天使》,1477 |
德國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在回憶錄裡寫道,在他備受寵溺而且無憂無慮的少年時期,儘管父母師長極力教導,他對藝術作品卻總是毫無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也受到軍隊徵召。有一次,他休假外出到了柏林的腓特烈大帝美術館的展覽室裡,看到了波提伽利的畫作《聖母與聖子以及八位歌唱的天使》。由於畫作中無比溫柔的氛圍,和他在戰壕裡所經歷的野蠻血腥形成極度對比,他眼中因此不斷湧出淚水。
許多美的事物,就是因為與苦難對應才具有價值。要獲得欣賞建築的能力,必須有各種前提要件,而悲傷的體驗便是其中一種較為不尋常的前提。除了其他的需求以外,我們可能都必須有些悲傷的體驗,建築才能對我們產生適切的影響。《邏輯哲學論》的作者指出:「你以為哲學很難,可是我告訴你,要當個好的建築師,絕對比哲學難上千百倍。」
貳、我們該採取何種建築樣式?
何謂美麗的建築?
過去的人並不認為建造美麗的建築物是如此難以確知的事情。在西方歷史上斷斷續續一千多年來,美麗的建築向來是古典建築的同義辭,亦即聖殿式的建築立面,帶有裝飾的櫞柱,規律的比例,以及對稱的外觀。
雖然歷史學家最感興趣的是各地古典樣式之間的差異,但其共通點才是最引人注意之處。數百年來,所有人對於建築幾乎都有一致的共識,該怎麼打造窗戶或門扇,該怎麼砌塑樑柱與山牆,以及該怎麼製作鐵工與壁飾-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建築家把這些觀念立為規範,再經由樣板圖冊散播給一般的建築工人。
這種共識非常強烈,甚至整座城市都採取一致的建築形式,都無意追求原創性,忠於標準規範才是重點,規律重複也才是正規的做法。因此,現代初期的許多建築,至少就其外觀而言,其實大幅承繼了羅馬皇帝奧里略時代的建築概念。
|
|
方形會堂,尼姆,約建於西元130年 |
漢薩姆,伯明罕市政廳,1832 |
至於較為簡樸廉價的房屋,其建築形式也一樣存在共識。不過,這方面的規範卻不是來自於共同的文化觀,而是源自各種實際上的侷限。如:天候的限制、運送成本高昂也導致材料取得不易、交通不便則對知識傳播造成阻礙,再加上印刷成本高昂,所以根本沒什麼人有機會看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房屋究竟是什麼模樣,種種侷限形成地方上鮮明的建築風格。但只要隔一條河或越過一座山脈,便又是另一種建材的天下。時至今日,大多數地區的平民住家還是同樣採取過往的建造方式,就地取材,沒有任何美學上的刻意主張,因為一般百姓只要有能力購地建屋就已足堪自豪了。
一七四七年春,英國首相華波爾爵士(Robert Walpole)的小兒子霍勒斯,在建築方面的品味,就像他在服裝、言談和事業的選擇上,都以與眾不同為傲。他雖然從小接受古典教育,卻對中古時期最感興趣,因此,他便決定位自己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哥德式住宅。住宅完工後便邀請了所有他認識的人前來一遊,參觀之後,霍勒斯的賓客在震驚之餘,即不免思考,自己是否也敢於揚棄古典樣式而改採哥德式建築。短短數十年後,哥德式建築開始出現於英國各地,接著傳遍歐洲與北美。
|
|
草莓丘內的長廊 |
霍勒斯.華波爾,草莓丘,特威肯漢,1750-1792 |
促成哥德復興的因素,包括了歷史觀的深化,運輸環節的改善,以及企求變化的業主。不久之後,這些因素所促成的好奇心也開始轉向其他時代以及其他地區的建築。十九世紀初,西方建築的外觀樣式之多,已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建築師聲稱自己能夠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房屋,不論是印度式、中國式、埃及式、伊斯蘭式…等,還是以上各種樣式的結合,並出現參考新式的樣版圖冊,其中以勞登的《村舍、農家、別墅建築百科》最為熱門,書中印有各式建築的藍圖,可讓地主自行選擇世界各地的建築樣式,建造自己想要的房屋。從此以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築便一去不返。
|
|
瑞士風格,《村舍、農家、別墅建築百科》,1833 |
古英國式村舍,《村舍、農家、別墅建築百科》,1833 |
建築樣式「選擇不受限」的唯一問題,就是和「雜亂無章」通常只有一線之隔。較為敏感的批評家,再一八三六年埋怨道:「我們的建築已然淪為嘉年華會,每個建築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讓建築之美的爭論噤聲的,是新一代的工程師。工程師擁有確定性是建築師所最缺乏的東西,工程師顯然找到了一種無可駁斥的設計評估方注:他們以充滿自信的態度判定建築物的設計優劣,如果一座建築能夠有效達成其機械功能,其設計就是正確而且篤實的設計;如果充斥大多沒有支撐作用的樑柱、裝飾性的雕像、壁畫或者浮雕,就是虛華而且不道德的設計。
|
柯比意,薩沃伊公寓,普瓦西,1931 |
瑞士建築師柯比意認為未來的房屋應該簡潔俐落,沒有一絲多餘之處。對他而言,真正偉大的建築-也就是完全根據效能所設計的建築。根據他的說法,房屋的功能就是「(一)阻隔炎熱、寒冷、雨水、竊賊,以及好管閒事的人。(二)接收光線與陽光。(三)提供若干隔間,適合用於烹飪、工作和個人生活。」
然而,這種外觀與功能性的區分卻向來只是一種假象。我們不但要求建築必須滿足需求,也認為建築必須具備適當的外觀,才能產生應有的氛圍:宗教性或學術性,鄉村性或現代性,商業性或居家性。我們可能會要求建築平撫我們的心緒,或者激發我們的活力,或者塑造和樂的環境,或者發揮隔離的效果。我們可能希望建築保存歷史的記憶,或者化身未來的象徵。
基本上,設計與建築所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就是它們適合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它們會讓我們知道,它們希望塑造出來的是什麼樣的氛圍。除了幫我們遮風擋雨,促進生活的便利之外,它們也邀請我們成為某一種類型的人。它們向我們傳達幸福人生的理想。因此,我們如果欣賞某一幢建築,其所代表的就不只是個人的審美觀,而且還隱含了我們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偏好,而這種生活方式的理想就蘊含在這幢建築的屋頂、門把、窗框、樓梯及裝潢當中。我們對建築的爭論,其核心問題便是我們『希望奉行什麼樣的生活價值,而不只是單純對於事物外觀的要求』。
參、會說話的建築
我們對建築與物品的興趣,如果確實不僅取決於它們的實際功能,也同時取決於它們對我們所傳達的訊息,那麼就值得深入談談這些石頭、鋼鐵、水泥、木材及玻璃的組合,究竟是透過什麼奇特的方式,而使我們認為它們在對我們說話── 甚至偶爾還會讓人覺得它們所說的內容不但重要而且感人。
|
摩爾,《兩個形體》,1934 |
抽象雕塑,我們即可理解到三度空間的形體如何能夠產生並且傳達意義──這樣的理解將有助於我們以全新的觀點看待裝潢與房屋。抽象雕塑像我們呈現非具象性物體所能夠傳達的豐富思想與情感,讓我們也學會以先前所不習慣的專注力觀察各種物體的表達能力,而從中發掘出有關人生的重要議題。
|
赫普沃思,《兩個弓形與一個球體》,1936 |
史多克斯(Adrian Stokes)探討赫普沃思的論文裡,其論點為我們引導出兩項觀念。(1)我們不必有太多的提示,就能夠把一件物體視為人或者動物。(2)我們愛好抽象雕塑以及桌子和圓柱的原因,其實和我們欣賞具象圖畫的理由沒有什麼不同。
一旦用心觀看,就能夠在身邊的家具和房屋裡看出各種生物的形象。我們習於從生物形體上推測的資訊非常豐富,因此我們對不同建築樣式也才會有這麼強列的感受。
|
|
|
|
企鵝的身形 |
肥碩高傲的人 |
優雅的鹿 |
壯實的牛 |
|
|
|
|
刺蝟 |
甲蟲 |
腿 |
眼睛 |
就算一件物體的外形完全看不出任何與人相似之處,我們也還是能夠輕易想像出它們所可能具備的人格。我們非常善於從形體、質料以及顏色當中聯想人類性格,因此即便是最簡單的形狀,我們也能夠詮釋其所帶有的個性。一條線也能夠傳達出許多訊息。直線可以代表可靠而呆板的人,波浪狀的線條可能顯得浮華而平靜,不規則的曲線則是憤怒困惑。
而建材與顏色具備優異的表達能力,建築的立面即可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所受到的統治方式,以及其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原則。
物品與建築的表達能力儘管如此豐富,卻很少有人探討它們所傳達的訊息。我們似乎比較習於思考歷史來源與樣式表現,而不願深入探究擬人化或者隱喻性的意義。我們只要談到建築所傳達的訊息,總不免感到有些彆扭。挑選建築其實和挑選朋友差不多。我們認為美觀的物件,代表的正是我們所喜愛的人。
我們的美感觀念和我們對美好人生的認知密不可分。我們希望臥房帶給我們平和的感受,椅子具有慷慨與和諧的意象,水龍頭則散發誠實與坦率的特質。「美是幸福的承諾。」斯丹達爾(Stendhal)以這句話徹底表達出視覺品味與價值觀之間的親密關係。
|
每一種建築樣式都傳達了一種對幸福的理解。 帕爾第,達伽特宅,新林,2004 |
斯丹達爾深知我們對幸福的需求複雜而多樣,因此很明智地沒有指出哪一種美才是幸福的承諾。畢竟,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虛華也可能和高雅一樣迷人,挑釁也可能和尊敬一樣引人好奇。採取「幸福」這個包羅廣泛的用詞,也就包容了所有人各自追求的不同目標。他了解人類的視覺品味必然如同道德觀念一樣紛雜歧異,所以也就指出:「美的樣式和幸福的理想一樣繁複多元。」
把某項建築或設計作品稱為美麗,就是認知到這件作品體現了我們所重視的價值,透過物質媒介具體傳達出我們自己的理想。
肆、理想的家
我們的審美觀為何改變?
我們欣賞某件物品,自然認為這樣的感受不會改變。然而,觀諸設計與建築的歷史,我們的品味顯然鮮少從一而終。難怪建築師總是不願追隨一時的流行,致力於創作不會遭到時間淘汰的作品。
1907年,德國一位名叫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的年輕藝術史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抽象與神人>(Abstraction and Empathy),文中試圖從心理的角度解釋我們的品味變化,他認為一個社會的審美觀取決於這個社會所欠缺的價值,因為社會總是喜歡以藝術作品彌補其本身的匱乏。
|
吳爾夫,《勞特拉爾冰河》,1776 |
不過,一個社會一旦內外秩序都達到高度穩定,以致人民的生活顯得規律單調,這時就會產生另一種需求:想要擺脫令人窒息的例行規律,以滿足心理上的渴望,讓自己重新熟悉那種稍縱即逝的激昂情感。
我們欣賞的樣式能夠帶領我們遠離自己的恐懼,邁向我們渴求的目標:這種樣式帶有我們所匱乏的美德。由這個觀點來看,任何一種樣式的選擇,不但可讓我們了解一個人的喜好,也可讓我們看出這個人的匱乏。
|
|
柯比意,住家,佩薩克,1925 |
柯比意,住家,佩薩克,1995 |
了解品味背後的心理機制,因此懂得推測,別人是因為什麼樣的匱乏才會欣賞這樣的事物,及有助於我們跳脫美學的兩大教條: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能夠讓人接受的視覺樣式只有一種,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一切樣式都完全平等。由於我們內在的需求有其多面性,因此樣式的多樣化只是自然的結果。斯丹達爾早就說過:「有多少種幸福的理想,就有多少種美的樣式。」而我們之所以欣賞某一種樣式,原因就是我們內在某種僅剩殘影的特質,會以濃縮的型態存在於這種樣式當中。
伍、建築的美感要素
以前的建築理論家曾經堅決認為,偉大建築的祕密是能夠解開的。他們認為建築就像其他人為或自然現象一樣,都可以受到理性的分析,能夠推導出美學的法則。帕拉迪歐的《建築四書》(一五七O)正是箇中代表,但是法則的例外太多,充滿漏洞,以致喪失了信度。
我們雖然不知道哪些元素集合起來能夠形成美麗建築,但是應該以更為細膩的眼光去看待。我們也許可以學習這些哲學家區辨人類美德的方式。以倫理學的方式看待建築,有助於我們了解建築的美感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個來源,就像優秀的人也絕對不可能只取決於一種特質。各種特徵必須在恰當的時刻以適切的組合出現,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一座建築如果採取正確的比例,卻使用了不當的材質,就像是有勇無謀的人一樣令人惋惜。
下面就針對建築的美感要素構成,包含秩序、平衡、優雅、一致性和自知之明等要素做說明。
秩序
秩序是建築當中某種崇高境界的核心要素,在所有重要的建築作品當中,秩序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建築的秩序吸引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能夠藉此抵擋外界的複雜紛亂。在這些秩序井然的構造當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自己馴服了自然界不可預測的力量,也因此以象徵性的方式掌握了不可知的未來。
秩序井然的景觀所帶來的樂趣 |
|
|
阿戴爾蘭茨,斯圖爾霍夫莊園,1781 |
列恩及其後繼者,格林威治醫院,1695 |
但這種建築規範,以及秩序井然而賞心悅目的樓房,在許多城市當中都已經消失,原因是建築領域在浪漫時期改受另外一種教條所支配:強調個人天賦的觀點,認為必須透過原創性才能達到建築的崇高境界,因此破壞了城市用心經營的整體景觀。建築師如果願意犧牲自我天分的表現,而致力於建構優雅但是缺乏原創性的傳統建築,對我們的脾益也許最為良多。建築應該有足夠的自信與體貼,不怕染上些微單調的氣息。
我們雖然欣賞秩序,但是秩序必須有繁複變化的襯托,讓我們感受到多種不同元素在精心規畫下構成有秩序的整體。德國詩人諾瓦力斯(Novalis)就曾說過:「在藝術作品當中,混亂必須在秩序的薄紗後面閃閃發光。」
|
|
威尼斯總督府,1340-1420 |
科篤奇,威尼斯舊法院,1532 |
建築材料上,木地板或石板地面共同組成一片地板,秩序井然但不至於枯燥,充滿活力又不至於混亂。秩序和混亂之間充滿動感的緊張關係,不只能夠在建築材料上看見,也可以呈現在建築的外形與地點上,而建築立面製造繁複的效果最顯而易見的作法就是入口與窗戶的設計,美感確實存在於秩序和繁複的兩端之間。
|
|
半島住宅區,阿姆斯特丹,1997 |
泰爾克大廣場,捷克南摩拉維亞省,十六世紀 |
平衡
在秩序和繁複並置所形成的樂趣背後,我們還可以察覺到「平衡」這項次要的建築美感要素。建築師只要能夠以巧妙的方式調和各種對立元素-例如新和舊、自然與人工、奢華與樸素、陽剛與陰柔-就很有可能得出美麗的結果。
|
沙特納爾,新聞學院,艾西塔,1987 |
建築師沙特納爾接受委託興建一做新建築在原有U型巴洛克建築圍繞的一塊中庭,於是他在帶有裝飾尖頭的校舍側翼之間大刺刺地蓋出一幢現代風格強烈的水泥玻璃建築。新舊建築儘管樣式迥異,卻達成一種誘人的和諧景觀以及趣味盎然的互賴狀態。
把兩種迥然相異的美感融合為一體─同時也是融合兩種不同的幸福─而達成令人激賞的效果。
|
|
路易士.康,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紐哈芬市,1977 |
荷佐格與迪莫隆,石屋,塔沃里,利古里亞,1988 |
|
平衡的建築許諾平衡的人生。 斯克加荷姆莊園內部景觀,內爾徹,約1790 |
瑞典的斯克加荷姆莊園在十八世紀末所裝潢的室內景觀,卻充分顯示奢華與簡約這兩種概念能夠和諧並存。家具都採用優雅精緻的洛可可風,但是地板卻是沒有上漆的素面木板,牆上的裝飾也採取素淡的灰色與褐色。這座莊園宅邸提出一種新的人生理想。
這種平衡的建築之所以感動我們,原因是我們從中看到自己其實也能夠在本身性格當中互相衝突面向之間做出抉擇,我們也可以調和各種極端,獲致美麗的成果。
優雅
我們從建築作品上所體認到的美感,很可能和其所對抗的力量大小成正比。舉例而言,如果有座橋樑矗立於水勢高漲的河流上,其令人動容之處就集中於抵禦水勢衝擊的橋墩上。我們只要想到把自己的雙腳伸入如此湍急的深水當中,就不免打個寒顫。於是,我們不禁對這座橋樑的強化水泥能夠如此堅定抗拒水流的沖刷而心生崇敬。比我們強大的事物確實帶有某種美感。
|
|
馬亞爾,塞金納特伯橋,茲利斯,1930 |
布律內爾,克立夫頓吊橋,布里斯托,1864 |
優雅的建築物不是外觀簡單就好:我們必須感受到這個簡單的外觀得來不易的結果,是克服了技術或自然難題所獲得的成就。
|
|
我們面對重擔所希望採取的態度。 |
令人驚嘆著迷的比例 |
我們如果把優雅定義為克服某種建築挑戰的表現,我們也許可以再加上抽象的「漠然」。一座建築若能不理會世人冷漠疏離的態度,也一樣會獲得我們的欣賞。
|
|
萊布勞斯特,聖傑尼耶夫圖書館,1850 |
天主教托缽增,威爾斯大教堂,1326 |
這些優雅的作品,讓我們重新體會到人類不只是實際理智的動物:我們偶爾也能夠在不受利益或權勢驅使的情況下,而在石頭上刻出僧侶的雕像或者在牆壁上鑿出天使的形象。
一致性
建築具有多樣化的本質,可能產生合諧的共鳴,也可能淪為嘈雜的噪音。建築對於向己的美學目標顯然具有共識,而得以說服自己身上的各種不同元素互相合作,共同促成整體的成就;但是有些建築的意圖卻是反覆無常,以致身上的所有特徵都各自追求自己的方向。
|
|
奧圖.華格納,別墅,維也納赫托堡路二十六號,1886 (衝突矛盾) |
帕拉迪歐,岡塔莉妮別墅,帕多瓦,1546 (合諧的共鳴) |
建築的各種元素本身都沒有醜陋的問題,只是因為擺錯地方或者大小不適當才會造成醜陋的結果,而美觀的建築則是所有元素協調一致而獲得的成果。建築上的一致性不只侷限在個別建築的設計上。建築與建築之間,以及建築與地理環境或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也同樣會受到一致性的問題所影響。
建築物不但本身的各種元素必須和諧共處,也必須和周遭的環境保持一致;建築應該向我們傳達其所在地點與時代的價值觀與特色。建築不但必須根據地理環境而調適,也應該反映所在地的文化背景。”
所謂切合情境的建築,應該能夠體現當下這個時代與地點最受人喜愛的價值觀以及最高的志向。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傳統建築樣式,如果運用得宜,對我們造成的感動就不只侷限於美感層次上。這些建築可讓我們看到自己也能夠跨越時代與國界的藩籬,一方面保有自己在特定地域所承繼的傳統,同時又援引現代而且全球性的特質。
|
|
巴西的理想形象,體現該國「雪白的沙灘、雄偉的高山-還有健美的女子」。 尼梅耶,庫比契克宅邸,邦布亞,1943 |
時間與地點都協調一致。 S333建築師事務所,維輝森新開發區,2004 |
自知之明
建築本來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方面是人類的需求實在難以徹底理解,而且這樣的理解也很難轉化為明確的建築語彙。但是對於舒適的直覺感知是一回事,要整體了解這種直覺感知背後的原因又是另一回事。設計建築,就是強迫自己拋棄一切自以為早已知道的事情,把我們本能反應背後的機制耐心拆解開來。
難怪有那麼多建築師都無法把自己對本身需求的下意識理解轉化為滿足他人的可靠指示。我們的行為充斥各種怪異難解的特性,因此常常難以預測。有時我們也可能不理會景觀設計師所鋪設的走道,而自行走出其他的捷徑。就像小孩也可能不去特別設計的遊樂場地,反倒寧可在停車場的通風井內玩耍。
這些感受其實只是因為建築師未能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從事設計而造成的結果,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心智的各種奇特癖性,因為他們把人類化約成簡單的形象,而沒有細心觀察人類實際上的各種複雜面向,也是心理認知的偏差。
另一方面,讓我們著迷的地方,則是出自難能可貴的建築師之手。他們以謙遜的心態深入了解自己的欲求,並以莫大的毅力把自己對喜悅的理解轉化為合乎邏輯的規畫― 由於這兩種特質的結合,他們因此能夠創造出滿足我們需求的環境,而且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這些需求。
陸、一片原野所蘊含的未來希望
興建新房屋通常也是褻瀆破壞的同義詞,因為新生的社區總是比不上它們所取代的鄉間景色,一項開發案可能踏蹋一片廣達十幾平方公里的原野。在文學創作當中頂多是產生語焉不詳的小說和枯燥乏味的劇本,在建築上卻可能對地球造成從外太空也可看得到的傷痕。規畫不當的建築就像是凍結在時空當中的錯誤。
儘管規畫不良的建築數目之多令人嘆息,我們還是沒有理由認為人類塑造的環境一定不可能優於原本的自然狀態。我們應該重新發掘建築當中的彈性,有能力想像一般人的品味其實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只要他們能夠接觸到新的建築樣式和新的描述語彙。如此一來,各種過去為人忽略的材質與形體將會展現出它們的特質,我們將學會欣賞這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習慣的美感,而現狀也將不再以強制的態度自命為事物永恆不變的自然秩序。
我們有責任讓建築構成的環境優於其所取代的自然原野。我們既然把建築矗立在蚯蚓和樹木原本生長的地方,就有責任確保這些建築能夠帶來最高度也最有智慧的幸福。
讀後感想
在作者的筆下,建築已不只是單純的形體描述,而是呈現出更多的是精神意函。作者用生動比較的手法,加上用擬人化的寫作方式並配合照片,讓人對建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讓我們了解不同價值的人生觀的形成。他的文字可以輕輕引動你對周遭這些水泥建築多一些遐思,多一些思考,讓我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觀念,如「平衡」的要素讓我們了解到其實我們人也能夠在本身性格中互相衝突之間做出抉擇,我們可以調和各種極端,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結果,創造出最有智慧的幸福。
參考文獻
Alain de Botton陳信宏譯, 2007,<<幸福建築>>,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留言列表